四川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和消費大省,發展平臺經濟基礎良好、優勢明顯、空間巨大。去年以來,四川明確把平臺經濟(以電商為重點)列為全省“15+N”重點產業鏈之一進行深度重構,政策利好頻出,目前全省平臺經濟主體已達188萬戶,從業人數553萬人,總體規模達到4.9萬億元、居全國第六位。
本次大會作為四川首次舉辦的平臺經濟產業鏈活動,旨在通過成果展示、專題研討、資源對接等活動,打造集“全景展示、深度體驗、精準鏈接”于一體的行業盛會,助力四川平臺經濟走好從“模式創新”向“生態構建”的進階之路。
“鏈接”政策
現場介紹專項支持措施
會上,映潮科技董事長吳超發布了《四川平臺經濟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四川電商呈現引領中西部的趨勢,具備體量和增速雙重優勢。2025年上半年,四川網絡零售額5428億元,在全國位列第六,在中西部位列第一,同比增速(9.9%)亦領先中西部前五省份。
這背后,四川平臺經濟正加速從“電商驅動”邁向“平臺生態”,逐步形成“平臺+產業+服務+跨境+創新”的圈鏈生態發展模型。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四川網絡零售額分別為8676億元、9548.8億元和5428億元,服務型網絡零售額占比從43.2%上升至46.2%。
服務型消費強勢崛起的同時,跨境電商也在迅猛增長。2024年,四川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規模突破1500億元,是“十三五”末期的3倍。今年上半年,這一規模達到900億元,其中出口占比94%,投影儀、女鞋、火鍋底料等“四川造”產品內外貿一體化成效顯著。
大會現場,四川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務廳會同財政廳即將出臺支持平臺經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圍繞加強主體培育、發展總部經濟、夯實園區基地、助力業態更新、開展線上活動、資金人才激勵等六大方面,支持電商平臺企業發展,持續推動平臺經濟建圈強鏈。
其中包括,對規模和增速達到一定標準的電商銷售企業和服務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的激勵。對來川設立區域性總部或功能性總部的電商企業,以及新設立全國性總部的本土優質企業,根據發展成效給予最高500萬元激勵等。
“鏈動”電商
深度綁定頭部平臺
本次大會上,唯品會集團副總裁張亮、淘天集團副總裁仇亞童、抖音集團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康勇、京東集團公共業務川藏總經理欒世杰、標果集團創始人兼CEO羅鵬等平臺企業高管相聚一堂,分享四川“平臺+產業帶”的發展故事,并作為合作伙伴為四川平臺經濟下一步發展出謀劃策。
仇亞童表示,2024年,四川年成交額超億元規模產業帶數量達102個,相較于去年增加4個。這些產業帶分布在成都(86個)、德陽(5個)、涼山(3個)、眉山(3個)、樂山(1個)、綿陽(1個)、雅安(1個)、內江(1個)、遂寧(1個),數字智能消費新賽道增長勢頭亮眼。他建議四川進一步加大電商深度賦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搭建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支持電商平臺推動地方品牌孵化與創新發展。同時,加強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在垂直領域,尤其是零售電商領域的深度應用。
吳超表示,四川數字服務消費基礎優異,“哪吒”“王者榮耀”等IP打造成效顯著,他建議四川結合低空經濟、銀發經濟、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產業鏈的發展契機,將數字服務打造為平臺經濟新的增長點。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一條四川平臺經濟發展的主線正日益清晰——以“鏈長制”為核心,構建起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協同推進機制。
根據今年初出臺的《推動平臺經濟(以電商為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四川力爭推動網絡零售額到2027年突破1.1萬億元,網商數量超過200萬家,“鏈主”企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對產業帶動作用持續增強。
貿產聯動
平臺帶動源頭工廠發展
當前,人工智能、云計算及區塊鏈等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平臺經濟“穿針引線、提鏈引領”的作用也愈發凸顯,有效驅動四川“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一個例子是成都的女鞋產業。借力直播電商,成都女鞋被“店播”的流量選中,去年成都女鞋產業帶的抖音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即一定時間段內成交總額)突破40億元,銷售額增長24%,訂單量增長15%。“中國女鞋之都”不僅逐漸找回往日的輝煌,過去以“代工”為標簽的店鋪也找到了實現品牌化發展的新路徑。
同時,四川唇功夫、蜀中桃子姐等網紅品牌網銷已達億級,雅安魚子醬、甘孜州野生菌等產業培育出芙思塔、貢極等垂類高端品牌。平臺直播實現“零距離產銷”,2024年直播網絡零售額超千億元,在電商中占比近20%。
眼下,平臺經濟正在帶動四川源頭工廠發展壯大,推動產貿深化聯動。
本次大會現場,成都發布了“平臺經濟產業鏈主要承載地機會清單”,力爭以產貿協同的方式助力更多產業提檔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川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持續強化主體引育,加快提升平臺企業能級水平,同時,持續推動融合創新、暢通供需對接、優化發展環境,不斷催生平臺經濟發展新模式新動能,增強“平臺+產業”雙向拉動質效,探索構建“共建共享”產業生態。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