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波“出圈”熱潮背后,千年古塔的保護與游客打卡應如何平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8月30日,游客拍攝六和塔。孫琳茹 攝
六和塔位于杭州錢塘江畔,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杭州現存重要的南宋地表建筑。其建筑結構融合了多朝代的營造智慧,采用獨特的雙套筒結構——內部的磚砌塔身可追溯至吳越國和南宋時期,外部的木構檐廊則建于清代。塔內共七層,登頂后可遠眺錢塘江,歷來是游人登高覽勝之地。
作者走進六和塔內部發現,游客多集中在二層、三層木構檐廊拍照,通過時都覺得困難,而高層區域的游客相對稀少。
六和塔工作人員說,游覽六和塔,不僅能登高望遠、俯瞰錢塘江,低層的窗景也十分古樸雅致,綠蔭掩映間光影斑駁,極具國風意境,適合拍照打卡。

8月30日,游客在六和塔木窗前拍照。孫琳茹 攝
有專家表示,六和塔“出圈”折射出社交媒體時代下,年輕人通過影像構建自我認同、尋求社群認可的文化心理。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陳志堅認為,文物“出圈”是文化價值的再發現,“一方面,說明許多文物仍是審美‘富礦’,古人的智慧與審美至今仍引發大眾共鳴;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出的新生活力”。
熱度之下,六和塔景區已采取動態客流管控措施,視情況實行限流、暫停銷售登塔門票等。同時,景區呼吁公眾理性參觀、錯峰出行,共同參與到文物保護中。
“文物保護需專業力量與社會共識雙軌并行。”陳志堅認為,六和塔的保護工作長期以來得到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公眾應對文物保護專家的專業能力有信心,同時,管理部門也應努力在文化傳播與遺產保護間尋求最優解。
讓文物“活”起來,也要讓文物“穩”下去,已成為文物“出圈”之后亟待統籌的重要課題。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如何借助熱度深化文化認知而非止步于打卡,仍需社會各界共同探索。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