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朋友轉來一則視頻,展示了一組某省美術聯考中的素描低分卷。截屏已示(見左圖)。 看評論區各抒己見更是有意思: “都是畢加索啊!” “離藝術很近,離藝考很遠。” “我看挺好,有天賦,技術有時會妨礙天賦,不要太偏向技術,畫得與照片一樣有意義嗎?死胡同。” “你傻呀,是基礎啊,畢加索小時候也畫素描!” “直接畢加索不更好嗎?基礎浪費時間!” “看評論感覺像是回到了當年巴黎美術學院學院派與印象派大戰的現場。” ……
我做過閱卷評委,對這樣的美術考卷并不陌生。說實話,我既欣賞那些素描基本功扎實的考卷,也挺喜歡某些犟頭倔腦畫不像的考卷。套用一句名言:畫得像的考卷都是相似的,畫不像的考卷各有各的不像。 藝術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藝術沒有萬古不變、四海皆準的標準。非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藝術有不同的標準;在不同流派風格,不同藝術理念的范疇里,藝術標準也是不同的。別說用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的宋代標準去對標八大,就算用同時代的“四王”標準,乃至同樣野逸派石濤的標準對標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也要落選。更別說用達·芬奇、卡拉瓦喬、倫勃朗的標準來套了。 農耕時代的藝術也有風格理念導致的標準沖突,但這種沖突從來沒有像現代社會那么激烈和頻繁。因為當今世界,藝術已經相互交融,沒有誰可以像過去那樣“純血”(仔細研究,古代也不“純血”)。許許多多的風格,許許多多的標準,才形成百花齊放的藝術大花園。一種養植法不可能適用于一切植物——藝術也是如此。
但現在的美術聯考只有一個標準,雖然今天世界的藝術風格和理念空前多樣。如果八大山人和梵·高參加美術聯考,大概率會被淘汰于美院校門外。
當然,真正優秀的藝術家應該像吳冠中先生說的具有“野草精神”,就算沒有考進美院,以后也擠不進主流美術圈,但他依然有頑強的生存能力和超凡的探索突破能力,也可能最終抵達藝術的彼岸,登上藝術史的凌煙閣。但更大概率卻是被生活壓垮和被無情淘汰。對此吳冠中先生也是清楚的,否則他不會再三強調藝術是殉道者的道路。 我依然期待以后美術學院招考可以有多個標準,以適應時代對藝術多樣化的要求。尤其對那些非常執著且有個性的藝術學子,更應該看他長期對藝術作出的努力以及天賦條件,而不是僅僅看可以通過幾個月緊急培訓就能基本達標的應試作品。不止一次聽說朋友的孩子將自己自幼畫過的畫,參加過的藝術活動,做成集子,投送國際著名藝術學院被錄取,沒有聯考。
創造力、想象力、感知力和探索能力,將是今后藝術學子乃至藝術家更重要的“基本功”。用怎樣的方法和標準來錄取美術考生?是時候認真思考并大膽探索嘗試了。
想當年,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美術學院——上海美專草創,靠的是對時代發展趨勢的敏感,對民族振興的責任和無所畏懼的勇氣。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種敏感、責任和勇氣,來推動中國美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以適應時代的召喚和挑戰。(林明杰)
關鍵詞:
